7月14日晚上20点,由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康复协助组、广东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物理治疗学组和广东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康复与物理治疗专业组主办的“2022年精神病学临床诊疗新技术讲坛-无创脑神经调控”第7期讲座在脑客中国直播平台举办。
本期讲座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曾玲芸主任进行报告。报告的题目是:rTMS与MECT临床诊疗应用的差异。以下为曾玲芸主任直播节选:
直播节选(2022.7.14)
1.发展历史
我们国内的TMS技术开始于1988年,同济医院的廖家华率先开展研究,当时TMS是作为一个评估的技术来测评我们皮层的运动诱发电位,其实我们的步伐也挺早的。到了1993年的时候,中国的第一台自主研发TMS治疗仪诞生,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现这个技术从2008年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到陆陆续续批量研究开展,逐渐发展出不同年份的临床指南,TMS普及到了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广泛性焦虑、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等,所以经颅磁刺激技术的发展是相当快的,它只有30年的发展历程,但它的研究的普及种类都比电抽搐治疗更加地迅速。
2.操作原理与方法
改良后的电抽搐治疗是将短暂的适量的电流输入大脑,所以电流输入时间最长不会超过8秒,临床上只有2-3秒的放电,这会使得病人短时意识丧失,引起抽搐发作,但我们用了一些肌松药和麻醉后,病人不会出现明显的全身大抽搐,可能会有一些局部的手部肌群会抽搐,这种短时间的适当的放电使得大脑紊乱的电流同步化,控制精神病症状的效果是很明显的,这一过程类似于电脑重启。
使用8字形线圈的rTMS的刺激深度可以达到皮层下2cm左右,但是我们发现,每刺激1cm³的皮层,大概会有250万个神经元受到影响,所以单次TMS刺激引起1cm³的皮层去极化大概会诱发500万个神经元突触产生效应,所以这个效应是蛮强的。尽管rTMS刺激的脑皮质区域非常有限,但它引起的神经元突触发生的这个面还是很广的,当然,rTMS有不同的刺激频率,我们可以选择给病人施加低频的或高频的刺激,当一个病人的皮层兴奋性很差的时候,我们用高频;当皮层兴奋性很高的时候,我们用低频,以此来改变和平衡这个病人脑皮层的功能。
TMS的作用机理和ECT有点相似,它可以直接兴奋或抑制特定的皮层区域;可以刺激我们的皮层涉及的脑网络;可以增加我们局部的脑血流;可以调节脑神经突触的可塑性,并且影响到神经递质水平。
3.适应范围
美国FDA在2008年将TMS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随后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区,也明确了TMS的适应症,目前已被官方认证差不多有10多20年了,属于是相对成熟的治疗方法。
4.安全性与疗效
比较这两个技术在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MECT的话,对于改善难治性的抑郁症,并且伴有精神症状或是在危机干预的时候疗效是很快的;rTMS的话,安全性高,它属于是全病程可用,急性期、稳定期、康复期都可以用,但需要一定的治疗周期,一般是10次后可能有反应,真正稳定还是在20次到30次左右。那么大概的有效率是多少呢?MECT对抑郁症的有效率大概是60-66%,rTMS大概是50%-56%,所以同样是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两者的效果相当。
以上为曾玲芸主任直播节选,若想了解完整报告内容,请点击文末直播回放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