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导读
大家晚上好。感谢主持人的介绍以及罗跃嘉教授的邀请。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在脑客中国平台上跟大家一起讨论和交流我们近期做的一些工作。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抑郁症皮肤萎缩的脑网络机制。在整个报告正式内容之前,我先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课题组的基本情况,让大家对我们有一个宏观层面的了解。首先我们是做脑科学相关研究的,就研究对象来看,从动物到人,低等到高等,我们课题组是做人的相关研究;从技术手段来讲,微观到宏观等不同角度,我们课题组做的是大脑脑区或者脑网络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大脑的相关科学问题。
1.脑网络符合人脑本性
我们的研究思路是从脑网络角度入手研究人的大脑。主要是因为从脑网络的角度是符合人脑本性的,为什么这么讲呢?下图可以看到,左边是人脑的一个形象视觉化呈现,这里面光光点点的变化可以看成信号传递,从而实现相应的一些功能。所以实际上完全可以把人脑类比成一个电路系统,通过类似电流的信号传递实现人脑功能,对外界刺激的快速响应。
人脑实现这样强大的功能,肯定是有它的底层基础。从微观角度来看,如下图:我们人脑无非是由细胞轴突、束突这些基本的单元形成的器官,我们可以看出它实际上就跟个高速公路一样。所以我们说人脑这样一个外在看起来十分强大的器官,实际上是以内部组织结构呈现网络连接的事实为物质基础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从脑网络角度研究人脑是符合人脑本性的。
2.脑网络研究具有临床优势
这种现象的发生跟早年间做大脑功能相关研究的主流观点“功能具有特异性或者功能是分化的”是完全匹配起来的,以前认为特定脑区负责特定功能,现在这个人的某块区域脑袋坏掉了导致他的行为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猜测该区域可能跟这个行为的改变有关。
但是到了下面的情况,刚刚这种思路就很难解释,在临床上,不同患者同一疾病的病灶位置是不一样的。有的病人在额叶,有的可能在颞叶。虽然病灶位置不一样,但是属于同一种疾病,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或者行为认知问题。与前面特定区域映射到特定行为这样的研究思路和角度是存在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