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节选
各位专家、各位同道,大家晚上好。我是厦门市第五医院康复医学科的何晓阔。
感谢中国康复医学会脑检测与调控康复专业委员会的秘书组,感谢脑客中国、感谢英智给予的这样一个机会,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正在做的一些研究。也就是今天我报告的主题——基于fNIRS分析tDCS与FES联合应用的次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步行功能障碍
2020年的一个研究报道: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仍然有36%的脑卒中患者不能独立步行,而在能够独立步行的患者中又有50%步行速度降低、步行耐力降低。
基于临床的观察,大部分脑卒中后患者都可以恢复步行功能,但只有一部分患者可以恢复社区步行能力;实际的治疗一般是在一个简单的评估后进行一个通用的治疗方案,而不是根据患者的病理及功能状态来定制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中枢模式发生器
从行走的生理机制来探讨一下原因,实际上行走的基本运动模式产生于脊髓,而行走的精细控制涉及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包括大脑运动皮层、小脑、脑干甚至躯体。
Grillner提出脊髓具有的中枢模式发生器是产生节律运动的神经细胞网络,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强度激活不同的脊髓运动神经元产生步行模式。并且他认为中枢模式发射器是先天就存在的,由基因决定存在于脊髓里,能被中央或外周的输入进行调控。
现在很多文献对中枢模式发生器的存在抱有疑虑,原因就是当把一个截瘫大鼠放在跑步机上,进行不停的训练后,最后会发现再次把大鼠放在这个跑步机上后,它能够产生一种脱离主动控制的步行,但在人类患者从来没有发现过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