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晚20点,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海波作为脑客中国科研第90位讲者为大家带来主题为《青少年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的认知神经基础》的报告。以下为直播内容节选:
大家晚上好,很荣幸参加脑客中国的这个系列学术交流。我今天向大家汇报的内容是青少年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的认知神经基础。我是从2020年才开始正式做这个问题型智能手机使用的,所以今天汇报的内容可能有些相对比较粗浅。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专家、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1.青少年智能手机使用现状
根据2022年8月份公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截止去年6月咱们中国网民总计是10.51亿,其中有99.6%是通过手机上网的,主要是用于看短视频,即时通讯,网络新闻,网络直播和在线医疗。
我们可以看出手机在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而在所有网民里面,19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占比是18%左右,青少年网民是我们现在整个这个不可忽略的一个群体。
在团中央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联合在2022年11月发布的《2021未成年人互联网络使用统计报告》中显示我国的未成年人网民规模是1.9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6.8%;手机是未成年人上网的首要设备,接近91%;并且有86.7%的未成年网民拥有自己独立的上网设备。这比例是非常高的。
另外此次调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显示有19.5%的未成年网民认为自己非常和比较依赖互联网。这是主观感觉自己很依赖的结果,从客观评估层来讲,这个值可能会更高一些。所以说不管是从社会还是从国家,小的家庭层面,都非常关注未成年人对网络的接触问题。
智能设备的普及,对青少年这个发展带来新的挑战。首先第一个是认知发展,长期近距离的接触视频,接触一个很小的屏幕空间,儿童青少年的注意广度,注意集中能力等都会受到影响。
从学习行为层面来讲,在屏幕上学习,它的学习模式和传统的学习模式不一样。因此导致儿童青少年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可能都存在一个变化。
第三个是亲子关系,在家庭里面,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包括家长现在有些也是放不下手机,导致亲子间沟通进一步的减少,亲子互动的频率、质量都会下降。
而在社会化层面上来讲,也会进一步的减少学生在真实互动环境中和别人的互动。最后也是最多的,大家关注的是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大家可能通过媒体或者一些其他的渠道会了解到不少目前基于手机或者是电子产品相关引起心理健康的现象。
2.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的定义
今天我主要聚焦的问题是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个词的定义,智能手机使用其实是一类东西的总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手机使用出现的问题给出定义。
目前主要有两种分类。第一种主要是基于”依赖“或者”病理性使用“来命名,比如智能手机过度使用,病理性智能手机使用和问题性智能手机以及智能手机行为依赖等。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问题性智能手机的使用是一种没有任何药物摄入的成瘾行为,并且对手机的心理“依赖”或者“变态使用”是其核心。第二种观点认为智能手机成瘾与物质成瘾一样,本质是一种“成瘾”行为。
我们在检索文献的时候,通过这些关键名词都能找到类似的研究内容。 从本质上来讲,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指的是对任何有互联网接入的数字设备的过渡使用的一种统称。它是以智能手机为平台的一组病理性信息技术使用行为。
问题性智能手机使用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智能手机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或金钱;
2.遏制不住、或不恰当的时候使用手机,比如在社交场合用手机代替实际社交;
3.使用智能手机的方式会让自己或他人处于危险之中,比如开车时;
4.沉溺于智能手机提供的服务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