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客中国】石雪:特发性震颤神经环路机制与TMS治疗进展

2024年04月01日晚20点,中国卒中学会神经调控分会特联合深圳市人民医院及“脑客中国”学术直播平台,线上举办的公益讲坛——2024年卒中及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新技术讲坛-无创脑神经调控,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雪博士作为第5位讲者为大家带来主题报告。报告题目为《特发性震颤神经环路机制与TMS治疗进展》,以下内容节选自直播视频:

微信图片_20240407132353


直播节选
2024.04.01


1、概述


石雪博士提出: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也称为原发性震颤,该疾病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着家族史、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等特点。还提及了2018年国际运动障碍协会(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MDS)关于震颤分类的共识声明:从临床角度将ET分为两个亚型,经典ET(pure ET)和ET叠加(ET-plus)。


微信图片_20240407132358


2、神经环路机制


大量的研究表明,小脑的萎缩程度越厉害,那么ET患者的症状则会越明显。也有部分研究表明,ET患者和健康人群在小脑和大脑形态学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别。

另一个假说则表示:浦肯野细胞是小脑皮质中主要的GABA能神经元,也是小脑皮质发出的唯一的能传出冲动的神经元,因此于ET患者而言,他们体内的浦肯野细胞会出现丢失、轴突形态、功能异常的现象。

对于部分的ET患者,饮酒后震颤会有好转,这也许是和小脑-额叶运动皮层之间的连接改变相关。


微信图片_20240407132402



关于ET的病理学机制,目前的主流观点是:“小脑-丘脑-皮质”环路的异常,包括“小脑-齿状核-丘脑”的小环路,以及“小脑-皮层”大环路。

当病人在行使视觉功能时,其震颤的症状也会加重,因此提出了—视觉网络的可能性。

微信图片_20240407132407


3、TMS治疗进展


2002年的初步探索:使用蝶形线圈,300次脉冲,单次小脑蚓部低频TMS可引起中等程度的、短暂的震颤改善。

后续也有针对不同部位、不同范式来治疗特发性震颤。例如2012年的一篇研究,实验人员在M1区进行cTBS后引起震颤的亚临床改善。总的来说,通过rTMS治疗特发性震颤,较常使用的模式是rTMS和cTBS,常用的靶点是小脑蚓部、小脑半球、M1、pre-SMA。

最后石博士将小脑rTMS与一线药物的疗效进行对比,在这项随机单盲研究中,组1全程正常服药,组2在正常服药的前提下,会进行为期10天的TMS治疗,后者在第10天和第30天均有显著的效果,而组1仅在30天后有着显著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经颅磁刺激确实有着较好的优势。



微信图片_20240407132412


4、案例分享


石博士主要挑选了震颤数年、数十年的患者,通过个性化的TMS方案,这些患者均有着较好的恢复。


微信图片_20240407132417


微信图片_20240407132426


5、问题及展望


首先关注的问题是小脑rTMS对ET震颤的远期疗效,TMS的作用具体是什么?又该如何延长rTMS的远期疗效?


微信图片_20240407132431



第二个问题是:“pure ET"与 "ET plus"的rTMS策略选择?也许我们需要分清楚该疾病是属于ET的亚型还是属于ET的一个阶段,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制定治疗方案。

另外ET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也值得我们关注,比如认知功能下降、抑郁焦虑及失眠等。



以上为石雪博士直播节选,若想了解完整报告内容,请通过文末链接观看。


END

点击此处,观看最新直播及回放。



往期精彩节选

郭毅:经颅磁刺激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首页   /   脑客中国   /   大咖速览   /   脑客中国•医疗   /   【脑客中国】石雪:特发性震颤神经环路机制与TMS治疗进展

英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