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外周磁刺激(repetitive 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rPMS)作为一种远隔神经肌肉刺激模式正在运用于临床,发挥双向的神经激活作用,其疗效也在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rPMS常与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使用,形成了外周联合中枢双靶点磁刺激。
但目前 rPMS 及其与 rTMS联合临床应用尚无统一认识,缺乏规范化。在此背景下,同济大学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智能康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组成专家共识团队根据现有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对rPMS及其与rTMS联合使用进行了总结并给出推荐意见,该共识于2023年7月7日发表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以下是共识主要内容:
01 概述
1.1 概念
rPMS是指使用磁刺激线圈直接干预外周神经和肌肉,从而达到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目的的新型磁刺激模式。rPMS联合rTMS双靶磁刺激是指在同一患者外周和中枢先后进行磁刺激治疗。感觉运动环路是rPMS发挥作用的结构基础。rPMS通过线圈磁场形成环形微电流直接刺激周围神经及附近肌肉,通过促进感觉上传、激活外周神经肌肉提高运动功能。此外,近年来的rPMS技术也在不断优化,其中外周神经根刺激技术(repetitive nerve root magnetic stimulation,rRMS),在诸多方面有特殊优势,包括对自下而上的本体感觉激活、脊髓小回路运动控制的调控、远端神经的功能维护等,已经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推广应用。
1.2 目的
本次专家共识将通过既往研究结果及临床实践经验,对外周磁刺激及其与中枢磁刺激联合使用方案进行优化和规范,制定适合临床使用的外周联合中枢磁刺激干预方法和临床流程。旨在提高外周联合中枢磁刺激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适应证,推广外周联合中枢磁刺激康复治疗新技术,以及为推动磁刺激康复治疗技术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模式。
02 外周联合中枢磁刺激临床应用
2.1 适应症与禁忌症
2.2 评估技术
常见评估技术包括康复评定量表、诱发电位和肌电图、功能性近红外光谱脑成像技术等。
2.3 参数推荐
03 设备要求和规范操作
3.1 外周联合中枢刺激技术环境与设备要求
外周联合中枢磁刺激分为两种模式:非配对联合和配对联合(PAS,电-磁或磁-磁)。
非配对联合刺激是通过先激活感觉传导(rPMS/rRMS),再激活运动传导(rTMS),从而先后激活整个感觉运动环路。非配对单靶转换模式在常规rTMS设备上即可进行。
配对联合刺激需要双排联动磁刺激和专业肌电图设备。在PAS模式中,需要测量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作为外周和中枢刺激的刺激间隔(也可以使用感觉皮层20ms,运动皮层25ms的目前公认间隔时间)。
3.2 操作规范
3.3 安全性及注意事项
rPMS作为一种康复治疗手段,其非侵入性、无痛的实施方式,使得其在应用的安全性方面有较好的保障。目前外周与中枢的磁电、磁磁联合刺激均未报道类似常规磁刺激特殊的不良反应,故rPMS及其联合TMS应用在安全性上与常规磁刺激并无显著不同。
对于神经根刺激,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过高的启动刺激频率和强度干预神经根时会引发患者的短暂疼痛,但一般30min后疼痛即可消失。不建议第1次对神经根施加高频率和高强度刺激,这与通过局部肌肉兴奋性评估远隔刺激效果的路径具有同步考虑的价值建议参数逐步增大,并询问患者感受,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逐步达到目标强度。
04 小结与展望
rPMS对早期、重症、痉挛期的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具有重要作用,可通过远隔策略启动神经环路的调控和功能重塑。rPMS还可以直接激活脊髓小回路和下游的神经通路,维持肌张力和脊髓至肌肉的兴奋性。
rPMS作为新型神经调控模式,其发挥疗效的确切机制仍有待研究。作为rTMS衍生技术,目前尚无循证证据确认rPMS高低频差异与特定症状疗效的因果关系(如痉挛状态的高频或低频选择)。在此基础上,外周联合中枢磁刺激可以实现感觉运动全环路兴奋激活,对经典的rTMS技术实现了协同与补偿的双层价值。此外,患者对rPMS具有较好的耐受性,部分感觉rTMS刺激引起头皮痛患者可以进行rPMS治疗。
神经环路调控中的远隔rPMS外周模式,推荐更大范围和精准协同的感觉上传激活,由此工作组创新性地通过脊旁神经根刺激,发挥了更精准靶标和协同增强的调控作用,为神经调控技术的临床应用,特别对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急重症早期康复等提供了更适宜的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