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logical Psychiatry | 个性化theta-burst刺激提升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

2025年1月,电子科技大学段旭君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Biological Psychiatry》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题为“Personalized theta-burst stimulation enhances social skills in young minimally verbal children with autism: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该研究基于个性化脑影像分析技术,采用连续theta爆发刺激(continuous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cTBS)方案,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杏仁核及其神经环路进行精准干预,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1


一、论文概要

本研究通过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探讨了个性化连续theta爆发刺激(cTBS)对语言功能障碍的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的改善效果。研究纳入44名2-8岁的自闭症儿童,分为基于杏仁核功能连接优化(amygdala-optimiz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AOFC)的个性化刺激组和标准前额叶刺激的非优化(non-optimized,NO)对照组。结果显示,AOFC组在自闭症诊断观察量表(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ADOS)的社交和沟通评分上显著改善,且杏仁核体积、自发电活动及功能连接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与临床改善相关。研究证明个性化cTBS可通过调节杏仁核的结构和功能连接改善自闭症核心症状,为开发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精准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研究背景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多发于婴幼儿时期且伴随终身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中残联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300万孤独症患者,其中2-8岁儿童约100万,新生儿发病率超过1%。同时ASD病因不明,病理横、纵向机制复杂,临床表型异质性强,有效诊疗手段缺乏且预后情况较差,预防措施也十分欠缺,高发率和高破坏性迫切需要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对于改善ASD症状至关重要,经颅磁刺激(TMS)已成为治疗各种精神和神经疾病的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式。连续theta爆发刺激(cTBS)是重复经颅磁刺激的一种变体,因其较短的刺激时间和较长的后效应而具有特别的优势,适合于儿童群体。
杏仁核已成为解决ASD中社交、沟通和情感缺陷的可行治疗靶点,它是“社会大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处理社会线索、识别情绪、评估社会信息和调节情绪反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杏仁核对社会和情感行为的广泛影响源于其与皮质区域(包括前额皮质)的庞大连接网络。杏仁核的结构、功能和连通性异常在ASD儿童中很突出,并可能直接导致社交缺陷。


研究团队检验了三个关键假设,这些假设涉及孤独症干预措施背后的重要机制,共同构成了干预策略的理论基础,探索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在 ASD 治疗中的潜力。
1.通过靶向皮层和皮层下脑区的功能网络,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可以模拟侵入性刺激的效果,调节与ASD相关的杏仁核结构和功能。
2.cTBS诱导的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 LTD)效应可能对抗ASD儿童中杏仁核的过度生长和过度连接,从而改善社会和行为缺陷。
3.ASD儿童的社会功能改善与杏仁核为中心的网络功能连接变化相关。

为验证这些假设,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个性化的基于杏仁核功能连接优化(AOFC)的 cTBS 策略,以刺激与杏仁核具有最强连接的前额叶皮层区域。通过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研究了该 AOFC 指导的 cTBS 方案在低语言能力的ASD儿童中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个性化的 AOFC 指导 的cTBS 方案在缓解 ASD 核心症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并揭示了治疗反应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证明了杏仁核的结构、活动和连接的可塑性促进了临床改善。团队的研究为发展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治疗策略提供了一条有前景的途径,尤其是针对语言能力极低的 ASD 儿童。



三、数据采集

共招募了58名自闭症儿童(2-8岁、DSM-5临床诊断为ASD的幼儿),8例因不符合ADOS标准而被排除。最终,44名完成基线MRI的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AOFC组(n=23)和NO组(n=21)。在AOFC组中,23例完成治疗,22例完成治疗后ADOS和行为量表评估,18例完成治疗后MRI检查。在NO组中,19例完成治疗,17例完成治疗后ADOS评估,15例完成行为量表评估,15例完成治疗后MRI检查。两组基线阶段人口统计学和ADOS评分(除了重复刻板行为,RRB)是相匹配的。


2


四、方法
实验设计
采用双盲随机对照试验(DB-RCT),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AOFC组,接受个性化的杏仁核连接引导的cTBS刺激;非优化(NO)对照组,接受EEG F3部位的刺激。随机化由未参与治疗的研究人员进行。基线通过进行自闭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评估、家长行为量表评分和MRI扫描。两组均接受cTBS治疗,疗程20天(4周,每周5个工作日)。治疗结束后3天内进行治疗后评估。


cTBS方案
使用了脉冲磁场刺激仪(M-100Ultimate,深圳英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深圳)和8字形线圈施加cTBS 刺激。刺激靶点通过TMS导航系统(Quiks Vision,深圳英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深圳)确定,并标记在泳帽上。每次 cTBS 刺激由3个50 Hz的脉冲串组成,每200毫秒重复一次,总共 600个脉冲。每天进行三次治疗(每天共计 1800 个脉冲),每次持续 40.04 秒,两次治疗分别间隔 10 分钟和 20 分钟。刺激强度设置为静息运动阈值的 90%。


盲法程序
参与者、临床评估员和治疗提供者对治疗任务一无所知。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AOFC或NO组,使用相同的刺激线圈和靶标记。NO组在靶向和刺激方面与AOFC组的程序相同,使参与者无法区分他们属于哪一组。参与者的护理人员被指示不要与工作人员或其他参与者讨论他们的治疗分配,以确保双盲设计。

MRI数据采集与分析
MRI 扫描使用了 3T GE扫描仪和8通道头部线圈进行。采集了高分辨率的T1加权图像和静息态功能性MRI(fMRI)图像。每次静息态 fMRI 扫描的持续时间为5分钟10秒,共155个时间点。为了确保数据质量和参与者的舒适性,MRI扫描是在轻度镇静的情况下进行的。结构性 MRI 分析使用了 FreeSurfer 软件进行处理,治疗后的杏仁核灰质体积变化通过配对 t 检验和 Cohen's d 进行评估,两组之间的体积变化率通过独立t检验进行比较。静息态 fMRI 分析使用了 DPARSF 软件进行,杏仁核在静息态下的低频波动幅度(ALFF)变化通过配对 t 检验和 Cohen's d 进行评估;评估了杏仁核种子区域与整个大脑的功能连接变化,并进行平均连接变化的组间比较;计算了杏仁核与内在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FCS)。此外,在每个组内还研究了 ADOS 总分减少率与 FCS 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连接引导的个性化刺激
对于 AOFC 组,个性化的杏仁核连接引导靶点是通过基线 MRI 扫描生成的。这个过程包括了手动共定位、fMRI 预处理、个体 T1 分割、杏仁核和左侧背侧前额叶皮层区域的定义,并计算杏仁核与前额叶皮层之间的功能连接性,以识别与杏仁核最相关的体素作为个性化刺激靶点。

电场建模以比较非优化组的最佳标准刺激靶点
研究了NO组治疗反应与前额叶皮层刺激位置之间的关系。根据每个受试者治疗前杏仁核功能连接图,对每个受试者的最佳刺激目标进行回顾性计算。计算了 F3 刺激靶点与杏仁核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以及 F3 刺激靶点与最优靶点之间的欧氏距离,并将其与 ADOS 总分减少率进行了相关分析。对于最优刺激靶点和 F3 靶点的电场进行建模,分析电场热点重叠与 ADOS 总分减少率之间的相关性。


五、研究结果
通过ADOS评估cTBS治疗效果(图1)
在 AOFC 组中,观察到总分及沟通与社交互动分数有显著下降,表明cTBS 治疗能有效减轻 ASD的临床症状。统计数据如下:
总分:t = 3.06, p = 0.005, pFDR = 0.029, Cohen’s d = 0.55
沟通与社交互动分数:t = -2.51, p = 0.02, pFDR = 0.05, Cohen’s d = 0.56

在 NO 组(未优化组),没有观察到总分或沟通与社交互动分数的显著变化,表明 NO 组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善。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总分:t = -1.79, p = 0.09(未校正), pFDR = 0.153, Cohen’s d = 0.24
沟通与社交互动分数:t = -2.16, p = 0.046(未校正), pFDR = 0.115, Cohen’s d = 0.40



3

图1.cTBS诱导AOFC组和NO组治疗前后(A)ADOS总分和(B)ADOS沟通+社交互动评分的变化。


cTBS引起ASD相关行为量表的变化
团队研究了cTBS治疗对多种ASD相关结果指标的影响:自闭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自闭症行为量表(ABC)、社会反应量表(SRS)和重复行为量表(RBS)。AOFC组的ATEC、ABC和RBS评估总分显著降低,在NO组中,仅观察到SRS评分显著降低(图2A)。比较了治疗前后的效应大小,在大多数症状和行为测量中,AOFC组的效应大小始终大于NO组(图2B)。然后,计算了这些量表中所有测量值的平均值。发现AOFC组在ASD相关结果指标上比NO组有更大的改善(t=2.09,p=0.045,Cohen’s d=0.70)(图2C)。这些结果表明,在cTBS治疗后,AOFC组在一系列ASD相关指标上都有显著改善,与NO组相比,AOFC组在大多数测量中观察到更大的效果量,而NO组仅在SRS评分中表现出显著的下降。




4

图2.(A)cTBS诱导AOFC和NO组自闭症结果指标的变化.(B) 十项结果指标的cTBS治疗效应大小(Cohen’d).(C) A组中显示的所有子评分的综合评分显示.


cTBS引起的杏仁核变化
结构变化
使用高分辨率MR数据和基于FreeSurfer的大脑结构自动分割来检查杏仁核灰质体积的变化。AOFC组显示右杏仁核灰质体积显著减少(t=-3.235,p=0.0049,pFDR=0.02,Cohen’s d=0.64)(图3A)。NO组右侧杏仁核体积没有明显变化(t=0.668,p=0.564,Cohen’s d =0.24)。组间分析显示,AOFC组的右杏仁核灰质体积减少率显著更高(t=2.28,p=0.030,Cohen的d=0.81)(图3B)。AOFC组和No组的左杏仁核均未发现显著变化。这些结果表明,cTBS治疗导致AOFC组右侧杏仁核灰质体积显著减少,而No组没有相应变化,突显了个性化刺激对杏仁核结构的影响。



神经活动变化
使用ALFF静息状态fMRI数据评估了cTBS治疗后杏仁核的局部功能变化。AOFC组右侧杏仁核ALFF显著降低(t=-2.671,p=0.016,Cohen’s d=0.85)(图3C)。NO组右侧杏仁核没有变化(t=-1.189,p=0.254,Cohen’s d =0.39)。AOFC组和No组的左杏仁核均未发现显著变化。这些结果表明,AOFC组的cTBS治疗导致右杏仁核自发神经活动显著减少,而No组没有观察到这种变化。



5

图3.(A)cTBS诱导AOFC和NO组右杏仁核灰质体积的变化.(B) AOFC组与NO组的右杏仁核灰质体积减少率的组间分析(C)评估AOFC组和NO组在治疗前后右侧杏仁核自发神经活动的变化


全脑水平杏仁核功能连接的变化
研究了cTBS治疗后杏仁核功能连接整体的变化。在AOFC组中,cTBS显著降低了右侧杏仁核与多个脑区的功能连接(图4A、E),在NO组中,cTBS仅显著降低了右杏仁核与楔前叶和丘脑的功能连接(图4C)。AOFC较NO组右杏仁核功能连接平均减少的变化更大(t=3.035,p=0.005,pFDR=0.005,Cohen’s d =1.075)(图4G)。cTBS治疗后,左杏仁核也显示出类似的功能连接减少的特征(图4B、D、F)。AOFC较NO组左杏仁核功能连接平均减少的cTBS治疗相关变化更高(T=3.707,p<0.001,pFDR=0.001,Cohen’s d =1.31,图5H)。这些结果表明,在AOFC组中,cTBS诱导了右侧杏仁核功能连接的减少,其变化比NO组更为明显,表明个性化治疗后杏仁核网络连接的广泛调节。




6

图4.(A,B)AOFC组治疗后,cTBS刺激诱导左右杏仁核种子基功能连接(FC)减少.(C,D)NO组治疗后右侧和左侧杏仁核种子FC减少.(E)AOFC组和NO组右侧杏仁核和选定皮质区域之间FC减少


cTBS诱导的网络水平杏仁核功能连接的变化及其与治疗结果的关系
研究了cTBS对杏仁核和六个大规模内在网络之间功能连接的影响——视觉网络(VN)、躯体运动者网络(SMN)、背侧注意网络(DAN)、腹侧注意网(VAN)、额顶神经网络(FPN)和默认网络(DMN)。研究发现,在AOFC组中,cTBS显著降低了右杏仁核和VN(t=2.813,pFDR=0.036)、SMN(t=3.872,pFDR=0.006)和VAN(t=2.254,pFDR=0.046)之间的功能连接,cTBS显著降低了左杏仁核和VAN之间的功能连接(t=3.157,pFDR=0.036)。在NO组中,无论是右杏仁核功能还是左杏仁核功能,与六个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的连接都没有显著变化。然后,研究了网络水平杏仁核功能连接的变化与治疗结果之间的关系。发现,在AOFC组中,cTBS诱导的右侧杏仁核功能连接的变化与DAN(r=0.645,pFDR=0.036)、FPN(r=0.564,pFDR=0.040)和DMN(r=0.596,pFDR=0.039)以及ADOS总分的降低之间存在显著关系。然而,左杏仁核的这种关系并没有通过FDR校正。在NO组中,杏仁核功能连接的变化与ADOS总分的降低无关。这些结果表明,在AOFC组中,cTBS显著降低了右侧杏仁核和关键内在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这些功能连接的降低与ADOS总分的降低显著相关。


NO组杏仁核功能连接与cTBS诱导的症状改善的关系
试图研究在NO组中,cTBS治疗的有效性是否受到F3目标和杏仁核之间功能连接的影响。发现EEG F3和杏仁核之间的功能连接与ADOS总分的降低显著相关(r=0.55,p=0.03)。这些结果表明,在NO组中,对cTBS治疗的临床反应与标准化EEG F3刺激目标和杏仁核之间的功能连接程度有关,强调了目标杏仁核连接在实现症状改善方面的相关性,即使在非个性化治疗方案中也是如此。


NO组中较高电场重叠与最佳TMS刺激靶点和症状减轻之间的关联
研究了最佳和F3刺激靶点之间的电场重叠是否影响NO组的症状减轻。研究发现,在所有检查的阈值下,NO组的电场重叠与ADOS总分降低之间呈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在NO组中,标准F3和个性化最佳刺激目标之间电场的更大重叠与ADOS总分的更大幅度降低有关。因此,电场与个体最佳靶点对齐的精度是TMS改善ASD症状疗效的关键因素。




六、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首次探索了个性化功能连接引导的刺激治疗在改善轻度言语障碍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中的有效性。开发了一种基于杏仁核功能连接(AOFC)的连续theta爆发刺激(cTBS)方案,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验证了其在幼儿中的行为和临床改善效果。结果显示,AOFC引导的cTBS显著改善了ASD儿童的核心社交沟通缺陷,并导致杏仁核的形态、自发神经活动和大规模网络连接发生显著变化。相比之下,对照组未观察到类似效果。这些发现为制定针对自闭症言语障碍儿童的有效、个性化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有望解决这一群体尚未满足的重大临床需求。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优化AOFC引导的cTBS方案,探索其在更广泛ASD患者群体中的应用潜力。同时,结合长期随访研究,深入分析治疗效果的持久性和潜在机制,以完善个性化治疗方案。此外,本研究为自闭症治疗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强调了精准刺激靶向的重要性,有望推动更多基于脑功能连接的个性化治疗策略的发展,为改善ASD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相关产品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术分享   /   Biological Psychiatry | 个性化theta-burst刺激提升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

英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