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aEEG临床应用必知:9大核心问题权威解答

1



*本文内容基于《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中国抗癫痫协会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分会新生儿脑电图学组),针对临床问题部分进行提炼整理。* 


振幅整合脑电(amplitude-integrated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是将原始脑电图的振幅在半对数坐标下通过不对称滤波、修整、平齐以及时间压缩,使用全导或数量相对少的脑电电极进行床旁脑功能监测的方法,可持续、长程监测,结果判读直观,具有可显示脑功能趋势的优势。


Q1:新生儿aEEG监测的适应证是什么?

aEEG适用于:
(1) 新生儿脑病的病情监测及疗效评估;
(2) 新生儿惊厥或疑似惊厥的诊断和监测;
(3) 脑发育的评估;
(4) 脑损伤高危儿的脑功能监测及评估。
脑损伤高危儿指罹患任何可能造成神经系统损伤疾病、处于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状态的新生儿。此类疾病或状态包括但不限于:新生儿窒息、呼吸衰竭、休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缺血性及出血性脑卒中、脑炎脑膜炎、严重低血糖、先天遗传代谢病、围手术期、应用亚低温和体外膜肺氧合、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松软儿等;此类高危儿还包括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等。


Q2:新生儿aEEG的基本指标有哪些?

新生儿aEEG的基本指标包括振幅(上边界和下边界)、睡眠-觉醒周期(sleep-wake cycling,简称睡眠周期)、惊厥、带宽、连续性。


2



Q3:新生儿 aEEG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aEEG 主要从背景活动、睡眠周期及惊厥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类。aEEG的连续性亦被临床广泛关注。


1、背景活动

3



2、睡眠周期


4


睡眠周期未达到相应PMA成熟度的表现,则为睡眠周期落后于胎龄。

3、惊厥发作
(1) 单次发作:aEEG波谱带短暂中断,呈“驼峰”、“城垛”、“拱形”、“缺口”样改变。
(2) 反复发作:aEEG出现多次上述改变。
(3) 惊持续状态:既往认为发作时间超过30min或脑电图监测过程中异常放电占总监测时间的50%以上为惊持续状态。然而,为了减少惊厥发作时间及可能造成的神经损伤,aEEG表现为“锯齿”样波形时,即可根据不同的发作形式,在更短的时间窗内做出临床治疗决策。
在KCNQ2基因致病性变异所致的发育及癫痫性脑病中,发作期aEEG呈现短暂上升后急剧下降(倒驼峰状)表现,aEEG中的短暂上升图形对应原始脑电图的发作期图形,急剧下降图形对应原始脑电图发作期后的广泛性电压衰减、甚至抑制图形。

4、总体评估
综上,近足月儿和足月儿可综合aEEG的背景活动、睡眠周期及有无惊厥进行总体评估,分为正常、轻度异常和重度异常,aEEG异常提示患儿可能存在脑损伤或脑发育成熟度延迟。


Q4:早产儿 aEEG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早产儿aEEG的背景活动、睡眠周期随胎龄而变化。随胎龄的增加,振幅上边界逐渐降低,下边界逐渐升高;睡眠周期也从最早的无法辨认到出现成熟的正弦样变化;aEEG图形由不连续图形过渡为连续图形。见表1。通过aEEG图形变化可定性评价早产儿的脑发育情况。


6


Burdjalov早产儿脑发育成熟度评分系统是由aEEG 的连续性、睡眠周期、振幅下边界和带宽组成的评估方法,可定量评价早产儿脑发育成熟度。见表2。该评分系统中不包括惊厥。

7


可供参考的 Burdjalov评分标准为:胎龄24-25周2分,27-28周6分,29-30周8分,31-32周10分,34周11分,36-37周13分。早产儿aEEG是否与相应胎龄的模式图及 Burdjalov评分相符,可反映早产儿脑发育成熟度。但是 Burdjalov评分系统在目前研究进展中所给出的信息尚有限,缺少内在特征性指标,不能全面反映早产儿脑发育特点。早产儿出生后评分需参照校正胎龄,脑损伤早产儿的分值低于相应胎龄或校正胎龄对应分值。


8

9



Q5:aEEG诊断新生儿脑病及判断神经发育预后的价值?
aEEG可用于辅助诊断出生后6h内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严重程度。窒息新生儿出生后6h内aEEG背景活动异常可作为开始亚低温治疗的准入标准,建议至少监测30min。但是不能因aEEG背景活动正常将HIE新生儿排除在亚低温治疗之外,需进一步结合临床。建议在新生儿HIE亚低温治疗和复温期间进行连续aEEG监测,或者每天监测一次、每次至少2h,以评价脑功能和疾病转归。
aEEG对预测HIE新生儿预后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重点关注aEEG背景活动及其动态变化趋势。
行亚低温治疗的患儿,48h aEEG的背景活动和睡眠周期很关键,治疗48h后aEEG正常的患儿预后好。复温时无睡眠周期与预后不良相关未行/无条件行亚低温治疗的患儿,6h aEEG正常的患儿神经发育预后好;36h有睡眠周期的患儿神经发育预后好。持续的背景活动异常和缺乏睡眠周期与2岁时发育迟滞相关。
代谢性脑病患儿中,70% aEEG背景活动异常,60%出现癫痫发作。


Q6:如何应用aEEG筛查和准确识别新生儿惊厥?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表现不典型,部分惊厥可只有电发作而无临床表现,故可能因漏诊而延误治疗,从而引起或加重脑损伤。另外,部分抗惊厥发作药物有潜在的神经毒性。故通过持续的床旁脑电监测,可以减少漏诊、避免过度诊断,并指导抗惊厥发作药物的精准使用。
aEEG对惊厥监测的优点是时效性强,可以直接、快速地在床旁开展,且可长时间监测,常用于新生儿惊厥的筛查、疗效监测和评估。但由于aEEG为时间压缩图形,可能会漏掉振幅低、发作时间短(<30s)和起始部位距离监测电极远的惊厥。缺乏发作期脑电图的时空演变图形(通常在多通道脑电图中可以看到)是aEEG的另一个重要限制,如结合有视频记录的原始脑电图,aEEG对于惊判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分别达到76%和85%左右。早产儿惊厥的诊断在临床上更为棘手,由于早产儿惊厥时临床症状相对不明显或不典型,发作期脑电活动持续时间相对短,振幅低,扩散范围小,发作期的aEEG图形常不易识别;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呼吸机的使用和各类操作干扰也可造成疑似惊厥发作图形而误诊。因此aEEG中出现任何可疑的上下边界短暂改变时,均需通过对比同期的原始脑电图加以证实。
视频脑电图(video-electrencephalography,VEEG)是新生儿惊厥诊断的金标准。没有多导VEEG的前提下,aEEG可以用于新生儿惊厥发作的监测,但是需要同时分析原始脑电图,最大限度避免伪差干扰导致的误诊。当临床高度怀疑有惊厥发作而aEEG未监测到痫性放电时,建议增加导联数量,使用8导以上带有视频监测的aEEG设备。有条件的医院应进行长程vEEG监测。使用aEEG进行新生儿惊厥诊断时,建议至少有一次vEEG检查,并与神经电生理专家密切合作。


10


11


12


13



Q7:新生儿aEEG的监测时长与复查频率?
对于疾病可能影响脑发育、导致脑损伤的新生儿,出生后6h内即应开始aEEG监测。建议连续长程监测,亚低温治疗的患儿应每日监测至生后96h(复温结束)。
若客观条件受限,监测时间至少2-4h,能记录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脑损伤患儿在首次检查后每24h复查一次,持续至72h或aEEG正常;若72h复查aEEG仍异常,生后1周左右复查,此后每周一次直至aEEG正常。对于早产儿,应在生后尽快完善第一次aEEG监测(72h内),其后根据结果定期复查。


Q8:镇静药和抗癫痫药对aEEG的影响?
镇静药和抗癫痫药均会影响大脑功能,在任何胎龄中,镇静药或抗癫痫药的使用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脑电背景活动,在aEEG上表现为振幅下边界降低。
苯**10-20 mg/kg会导致脑电背景振幅轻度降低,尤其早产儿;如足月儿出现用药后脑电背景活动严重抑制,一般是大脑功能严重受损的表现而非药物所致。咪达唑仑和地西泮常导致早产儿aEEG活动严重抑制,对足月儿影响较早产儿小。使用**6h后,40%的极早产儿aEEG 背景活动评分减低,抑制作用可持续6h,已有睡眠周期的早产儿可表现为持续 24h睡眠周期消失。


Q9:aEEG常见的伪差?
1.机械通气:包括高频通气和常频通气。可表现为振幅增高和背景活动改变,尤其是振幅下边界增高。甚至表现为“睡眠周期”出现,看似背景活动“正常”。查看监测同期的视频以及与之对应的原始脑电图,有助于识别伪差。高频振荡通气常影响振幅下边界,并可表现为基线漂移。
2.心电和肌电:需结合有视频监测的原始脑电图进行验证。

3.患儿活动、操作等:可表现为一过性振幅增大,形成“缺口”或“驼峰”样改变。如喂奶、拍嗝等操作,可表现为节律性的脑电改变,需结合同期视频监测和原始脑电图与惊厥相鉴别。在原始脑电图上,伪差不显示为典型的惊发作演变模式,易于识别。



相关推荐:

新生儿aEEG操作与报告全攻略:技术规范与报告书写指南

相关产品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术分享   /   新生儿aEEG临床应用必知:9大核心问题权威解答

英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