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闭症
l 定义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类起病于发育早期,以持续的社交互动与社交交流能力缺陷及受限的、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或活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1]。
该障碍男性更易罹患,通常为慢性终身性病程,常常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是导致儿童精神残疾的最重要疾病之一,并导致严重的疾病负担,是一个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疾病。
l 自闭症的临床特征(核心症状、起病年龄与起病形式)
孤独症谱系障碍起病于发育早期,多在 36 个月以内。其中,约2/3的患儿于出生后逐渐起病,约1/3的患儿在经历1~2年的正常发育阶段后退行性起病。
ICD-11和 DSM-5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分为两大领域, 即社交互动与社交交流能力的持续性缺陷,以及受限的、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或活动。
除上述主要临床表现外,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还常存在其他精神症状,如情绪不稳、多动、冲动、自伤等;多数患者会共患其他精神障碍,包括智力发育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情感障碍、进食障碍等。部分患儿存在某些躯体症状或躯体共病,包括胃肠功能紊乱、癫痫、结节性硬化、脑瘫等;还可能存在染色体异常,如脆性 X 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等。
l 流行病学
据2019年五彩鹿自闭症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3》数据,自闭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报告称,中国自闭症发病率达0.7%,目前已约有超1000万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其中12岁以下的儿童约有200多万。
l 病因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晰。大量研究表明,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由生物学因素导致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遗传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遗传度为 0.7~0.9。此外,环境因素可增加个体发病风险。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可导致个体脑发育异常。此外,某些神经递质系统(如 5-羟色胺系统)或神经肽(如催产素)等通路也存在异常。
l 临床评估
对于存在可疑孤独症谱系障碍症状的患儿,建议进行以下检查和评估: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精神检查、发育水平及智能评估、实验室检查、脑电图及脑影像检查(头颅 MRI 和 CT)、遗传学检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筛查与诊断评估。
l Treatment principle治疗原则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治疗原则是早诊断和早干预,选用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进行干预,坚持长期治疗。
2.TMS
l 定义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创的神经调节技术。时变的脉冲磁场可无创透过颅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感应电流,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元兴奋性,从而改善及治疗精神和神经疾病。
l 作用机制
一般来说,高频刺激增加皮层兴奋性,而低频刺激对神经回路具有抑制功能。高频rTMS(>5 Hz)通过诱导长时程增强(LTP)形式,对神经组织产生兴奋性作用,这种长时程增强可提高突触的效率,并在整个治疗期持续。低频rTMS(≤1Hz)通过长时程抑制(LTD)机制对神经组织产生抑制作用。
3. TMS治疗自闭症的国际共识
2018年关于rTMS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潜力的国际共识[2]声明:关于ASD现有rTMS研究的数据表明rTMS具有治疗潜力;大型、多位点、双盲、假对照试验仍需进行,以便对ASD的神经生理学异质性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并最大化临床结果。
4. TMS治疗自闭症的文献综述、刺激方案
l 文献综述
2018年发表的一篇关于rTMS治疗自闭症的文献综述,收集了2016年6月到2018年1月采用rTMS治疗自闭症的文献数据,结果发现:
刺激方法:大多数研究使用的是传统的rTMS方法。
刺激靶点:大多数研究的靶点是使用低频(0.5-1 Hz)刺激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或左半球的背外侧前额叶皮质。
刺激疗程:大多数研究以每周一次或每周两次的疗程进行治疗,但一些研究连续5-29天每天进行治疗。
刺激线圈:除Enticott等人(2014年)使用H型线圈和Annios等人(2016)使用特殊设计的头盔(最多包含122个线圈)外,所有研究都使用传统8字形线圈。
本综述结果表明:rTMS对重复和刻板印象的行为、社会行为和执行功能任务中的错误数量有显著但温和的影响。
l 刺激方案[3]
疾病 | 刺激部位 | 刺激频率 (Hz) | 刺激强度 | 刺激时间(s) | 间隔时间(s) | 脉冲总数 |
ASD | DLPFC | 1 | 90%MT | 10 | 20 | 180 |
5. TMS在儿童中应用的安全性研究及建议
l 2020TMS安全应用指南
2018年10月由国际临床神经生理学联合会(IFCN)推动和支持的共识会议提出2020
年经颅磁刺激安全应用指南[4],指南里面关于经颅磁刺激在儿童中应用的安全性报道如下:
(1)如果使用适当的听力保护装置,2岁及以上儿童使用sTMS和ppTMS治疗是安全的。
(2)对于两岁以下儿童,由于缺乏关于听觉损伤风险的数据,因此可能需要特定的听力保护装置。
(3)此外,对于一岁及以下的儿童,由于安全性的数据缺乏,将必须先取得TMS对听力安全性的数据。
(4)据现在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的儿童包括健康儿童,在接受sTMS、ppTMS及rTMS治疗,这也为这些技术的安全性提供了保证。
l 建议
在对儿童进行TMS时,需要严格遵循TMS使用禁忌症。另外,应特别注意:由于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可能导致一系列变化。需考虑以下问题:囟门的闭合、外耳道的发育、癫痫的发作。考虑到这些因素,儿童年龄小于2岁慎用,建议3岁以上孩子使用。
[1]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2] Cole, E. J. , Enticott, P. G. , Oberman, L. M. , Frampton, G. M. , Casanova, M. F. , & Jackson, S. , et al. (2018). The potential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consensus statement. Biological Psychiatry, 85, S0006322318315920-.
[3]Kang, J. , Song, J. , Casanova, M. F. , Sokhadze, E. M. , & Li, X. . (2019). Effect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children with low‐function autism. 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 25(11).
[4] Sr, A. , Aab, C. , Sb, D. , Mb, E. , Cb, F. , & Jb, G. , et al. (2020). Safety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ms use in healthy subjects and patient populations, with updates on training, ethical and regulatory issues: expert guidelines - sciencedirect.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