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始于发展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持续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沟通能力缺陷,行为模式受限和重复,兴趣或活动[1]。男性更容易患上这种疾病。它通常是一个慢性的终身疾病过程,常常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它是导致儿童精神残疾的最重要疾病之一,并导致严重的疾病负担。近年来,它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
据《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数据,自闭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在第一部行业报告中,公布的中国的数据是1%,是相对保守的,据此推算,我国有超过1000万的自闭症人群,200多万自闭症儿童,还有数据报告说是380万。根据我国人口出生率,按1%来算,自闭症儿童的数量每年以接近20万的数字递增。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量研究表明,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由生物学因素引起的神经发育障碍。遗传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遗传可能性为0.7 ~ 0.9。此外,环境因素会增加个人疾病的风险。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也会导致大脑发育异常。此外,一些神经递质系统(如血清素系统)或神经肽(如催产素)也不正常。
对于有自闭症谱系障碍可疑症状的儿童,建议进行以下检查和评估:身体和神经系统检查;精神检查;发展水平与智力评估;实验室检查;脑电图和脑成像检查(头颅MRI和CT);基因检测;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筛查和诊断评估。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治疗原则是早诊断早干预,用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用综合治疗方法进行干预,坚持长期治疗。
TMS是一种无创神经调节技术。时变脉冲磁场可无创穿透颅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诱导电流,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从而影响大脑的代谢和神经元兴奋性,从而改善和治疗精神神经疾病。
关于rTMS治疗ASD潜力的国际共识声明[2]:现有的自闭症rTMS研究数据表明,rTMS具有治疗潜力。为了更深入地了解ASD的神经生理异质性,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使临床疗效最大化,还需要进行大型、多部位、双盲、假对照试验。
2018年发表的一篇关于rTMS治疗自闭症的文献综述[3],收集了2016年6月到2018年1月采用rTMS治疗自闭症的文献数据,结果发现:
刺激方法:大多数研究使用的是传统的rTMS方法。
刺激靶点:大多数研究的靶点是使用低频(0.5-1 Hz)刺激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或左半球的背外侧前额叶皮质。
刺激疗程:大多数研究以每周一次或每周两次的疗程进行治疗,但一些研究连续5-29天每天进行治疗。
刺激线圈:除Enticott等人(2014年)使用H型线圈和Annios等人(2016)使用特殊设计的头盔(最多包含122个线圈)外,所有研究都使用传统8字形线圈。
本综述结果表明:rTMS对重复和刻板印象的行为、社会行为和执行功能任务中的错误数量有显著但温和的影响。
刺激方案[4]:
疾病 | 刺激部位 | 刺激频率 | 刺激强度(Hz) | 刺激时间 (s) | 间隔时间 (s) | 脉冲总数 |
ASD | DLPFC | 1 | 90%MT | 10 | 20 | 180 |
[1]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
[2] Cole, E. J. , Enticott, P. G. , Oberman, L. M. , Frampton, G. M. , Casanova, M. F. , & Jackson, S. , et al. (2018). The potential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consensus statement. Biological Psychiatry, 85, S0006322318315920-.
[3] Barahona-Corrêa J. Bernardo, Ana, V. , Ana, C. , Ricardo, L. , & Oliveira-Maia, A. J. . (2018).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iers in Integrative Neuroence, 12, 27-.
[4] Kang, J. , Song, J. , Casanova, M. F. , Sokhadze, E. M. , & Li, X. . (2019). Effect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children with Low-function autism. 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 25(11).